他选择的是污泥处理中叠螺式污泥脱水机的制造。
但是,我们还要加快步伐。事关气候变化,时间就是一切。
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也是此次2020任务(Mission 2020)的召集人评论文章作者认为,虽然面临一定阻力,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但是全球已经蓄力待发,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不可避免的。7月7日至8日即将在汉堡召开的G20峰会前夕,科学家们为扭转全球碳排放形势提出6个里程碑,以免为时已晚。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评论文章称,全球60多位著名科学家、商业领袖、政策领导人等警告说,我们只有3年时间可以扭转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形势。事关气候变化,时间就是一切。
但是,我们还要加快步伐。该任务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活动,希望各方立即行动起来,确保到2020年碳排放量开始下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必要采用大型企业集团合作的抱团出海模式。
南亚地区面临生物多样性缺失、病原性水污染、城镇化导致污染严重问题。我国环保产业体系完整,部分环保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南亚地区则面临林火以及常规污染导致的雾霾等问题。石峰介绍称,从行业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重点行业仍是电力、矿业资源和制造业、能源、基础设施等,且多为大型工程项目。
承揽国际项目能力不足,企业国际化基础薄弱,信息不畅沟通渠道少,缺乏配套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机制等,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还没有形成规模。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秘书、副总裁房勇告诉记者,一方面,由于法律、项目标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海外项目在一定程度存在法律制度、政府付费履约、项目建设等风险。
一方面,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巨大。石峰建议,在绿色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为环保产业走出去牵线搭桥、铺路站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多重利好之下,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环保产业走出去在助推沿线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将扩大我国环境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输出我国环境技术和创新模式,提升国际形象。来自E20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环保企业走出去项目数量上,民企数量占比超过60%,占绝对优势,但在资金上,国企仍然是主力。另一方面,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绿色发展的需求和趋势相适应,顺应了发展中国家要求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现实。
企业数量多、体量小、离散化是正在走出去的环保企业的一大特点。亚行报告显示,2016至2030年,亚洲的基础设施还有每年1.7万亿美元,总计26万亿美元的需求。
环境保护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处长石峰近日在由清华大学PPP中心和北大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主办的环保PPP与一带一路沙龙上表示。然而,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规模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环保领域相对少和薄弱。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也有着明显优势而值得庆幸的是,身处市场激烈的变革期,他们的试错调整的周期和成本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与客户海聊的过程中,程功弼了解到,国内土壤地下水修复行业没有专业、优质的装备,普遍使用的还是传统地质类勘探钻机等通用设备,简陋,不便,效率低。花成巍说,现在他和团队一致认同, 5到10年内企业还是专注于污泥装备制造,把团队的综合能力磨练好。尽管现在的环境技术还主要来自国外,短时间内可能还是以模仿学习为主,但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人才和产业基础,在真实需求的引领下,相信很快就可以进行弯道超车。
结识包括后者在内的明星企业家导师,是他带队参加首届环保创业创新大赛的一个重要收获。如今,随着政策监管和公众关注的不断提升,有机废气这个关乎民生问题又与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细分市场,正在逐步打开。
关系已不能带来持续的商业合同,关系不是竞争力,技术产品的适用性、领先性才是,研发一定是专业化环保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程功弼做过工程,也进行过土壤修复的技术研究,但由于土壤修复的特殊性,他发现这两类业务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都不具备很强的可复制性,即使具备领先性也很难得到评价和展现。
环保产业的未来一定在中国。花成巍表示,企业经营既要保持对商业环境的敏锐感知,同时要把已经积累的优势继续打磨好。
你必须深入的了解行业、发掘机会,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去积累真正的竞争力。我们现在离这个细分领域的天花板还远。另一方面,学科背景和宜兴成熟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使得技术研发工作兼具地利与人和。在那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完全有机会根据客户新的需求进行业务方面的延展和创新。
尽管在去年创业大赛归来后他自称大开眼界、大有收获,结识了不少投资机构和牛逼的同行。着眼于围绕行业真实需求、为客户切实解决问题,就会给你带来产业发展的红利。
[导语] 那些方向迷茫、竞争力不显、饿不死也活不太好的环保企业们,请注意了:现在不仅有行业内外大佬们攻城掠地,细分市场也不断有新的创业者来袭。其时,大赛上的明星导师赛诺水务吴红梅就很看好,她曾评价说:有机废气处理现在是价值的洼地,在中国有500亿的市场。
他后来的选择是专注于开发不易被模仿的技术产品。他选择的是污泥处理中叠螺式污泥脱水机的制造。
我的想法是,无论做哪一行,商业的本质不变,客户需求的内核不变,那就是要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花成巍坚信这一点。资本和市场,已经给予上述创业者们持续的积极反馈,激励他们坚定前行。和那些在酒桌上大谈拿下市长、占领市场的老板们不同,这一代创业者们已经将精力配置得很清楚。
一方面,这是一个当时市场不热,行业关注不多,但一定会有持续市场需求的领域。近两三年来,新增企业最多的环保细分领域恐怕就是土壤修复。
如今,这些专业的创业者们,已将精力从具体的研发转向企业战略的把控。可能短短几年,竞争数个回合,行业就大局已定,后来者再进入的意义就不大了。
蒋平在第一届环保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季军在大四时就接触大量技术产业对接工作的蒋平,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宜兴开展中小型工业有机废气处理业务。我们也期待并正在努力,使上述良性的互动能将行业变革的涟漪向更广扩散。